[转载][佐罗感想]我的“佐罗”情结(提供者:未知)
[转载][佐罗感想]我的“佐罗”情结(提供者:未知)
2003年10月26日,北京,《艺术人生》录制现场。灯光暗了下来,在放映机的沙沙声中,清暗的烟雾般的光束将大家带回到那些难忘的译制片片段中。这时,一个消瘦的身影轻轻走到我前排的座位坐下。“啊!来啦来啦!。。。 。。。”我和身边的朋友们兴奋起来,彼此交换着眼神。哦,我终于和这个“声音”见面了!近在咫尺,激动的心砰砰直跳,依稀间,仿佛是在梦中。银幕上,那些经典的画面频频再现。又见蒙面黑衣的佐罗,又闻激扬悦耳的声音,画面有些模糊,却恰符合那份怀旧的心情。这样的情怀中与老友见面必有一番难得的感动。我面前的那个背影也在关注着银幕。他并不伟岸,坐姿有些拘谨,不时地同身边的朱军耳语几句。
当灯光再次亮起时,主持人朱军起身向全场观众介绍主人公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先生。身着橘红色西装的童自荣显得年轻,但是神情的肃穆和面对观众的稍显腼腆又给人一些沧桑的感动。59岁的年龄包裹着沧桑,却不能掩盖他面容的俊朗依旧,猜测年轻时一定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童迷”们热烈的掌声中,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努力克制着自己,向大家点头致意。
(一)就这样被这个声音征服
记得小时侯看外国电影的时候,总也弄不明白配音是怎么回事,银幕上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为什么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后来我终于搞清了这其中的奥妙,并且疯狂地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迷上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的声音!
配音演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幕后英雄。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的译制片走入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片辉煌,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不胫而走。那些曾经让我们疯狂不止的译制片是开放的最鲜明、最具像的符号和标志。金发碧眼、华贵的服饰、浪漫的爱情、疯狂的追捕等等,最初懵懂未觉的我们通过这些影片接触了另一些地域的生存方式和另一类人群的故事。于是,如上的种种画面成了我们所有的关于“外国”的记忆,而我们的偶像也在和平年代自然地从现实英雄转移到了银幕英雄。那时的译制厂只有两个,北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南有上海电影译制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风格,喜欢看他们译的进口片,因为他们的配音“洋味儿”更浓一些。上译厂有许多著名的配音演员,像邱岳峰、乔榛、毕克、童自荣、李梓、刘广宁、丁建华等等腕级人物,每个人都有一套令人折服的配音风格,大师们用极具魔力的声音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而他们当中,我最喜欢童自荣的声音。这个拥有上海滩最为华美、最有磁性嗓音的男子以其精湛的配音技巧赋予“佐罗”、“加里森中尉”等许多银幕形象生动的声音魅力。看电影的时候,我对声音的敏感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只要银幕上的老外一张嘴,立刻能分辨出是哪一位演员配的,尤其是童自荣,哪怕是轻轻地一声咳嗽,也知道是他“出场”了。童自荣先后为电影《佐罗》、《黑郁金香》、《苔丝》、《国家利益》、《啊,野麦岭》、《茜茜公主》、《水晶鞋与玫瑰花》、《铁面人》、《沉默的心》、《绝唱》以及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数不胜数的外国影视剧配音,享有“配音王子”的美誉。法国影片《佐罗》是经典中的经典,是童自荣的代表作。他用他华美的声音满足了人们压抑已久的对高贵、浪漫、传奇、理想的想像,他的声音就像阿兰·德龙英俊的面容一样成为迷人的经典,他的魅力和阿兰·德隆一样历久而弥新——或许在很多影迷心中,这两个人是二位一体的。25年前,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银幕上的蒙面侠客佐罗,那英俊飘逸的影像和激扬悦耳的话音的双重震慑,让人无法不为之倾倒。很久以后,我还是没弄明白:阿兰·德隆和童自荣究竟是谁沾染对方的荣耀更多一点?是庄生晓梦迷蝴蝶,还是蝴蝶晓梦迷庄生?
(二)千万里我追寻着这个声音
83年的夏天,我的“童迷”朋友小茜去上海出差。机会难得呀!我再三嘱咐她千万别忘了到上译厂找童自荣签个名。一到上海,小茜就直奔上译厂。可任凭她磨破嘴皮子,忠于职守的门卫就是不让进,并说童自荣同志工作很忙,不能随便给人签名。小茜失望而归,我失望至极!事后,我不甘心地又开始给童自荣写信,把好友千里迢迢拜见不成失望而归的事说给他听。我说我们都是他的崇拜者,非常钦佩他的配音技艺,非常喜欢他的声音。信寄出以后,我曾一度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怀疑:童自荣那样一位有名气的“大腕”,能睬我们吗?在我惴惴不安的期待中,“奇迹”发生了,童自荣来信啦!想象一下吧,当时的我是怎样一种心情。童自荣非常谦虚,他在信中说:“观众们对我的期望值过高,而我自己做出的成绩却太少太少,简直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十分理想、完美的作品。这当然不是说我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每配一个主要角色,我都要绞尽脑汁,费很大的气力,但结果总不如人愿,这常常使我很气馁。我太无能了,我经常这样叹道。为了缩小和有经验的老演员之间的差距,我还得付出怎样的努力啊!你们能想象和体会吗?。。。 。。。”多么内敛的一个人啊!我深深地被他谦谦君子的风度和善良的品德所折服。他还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总要有一技之长。这封如今已经微微泛黄的“名人来信”被我如获至宝地珍藏着。二十年来,我不知多少次拿出来向人“炫耀”。
98年的秋天,我投稿于《大众电影》的“影迷直通车”,讲述我的“童迷”情结。《大众电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的“追星”故事,同时配发了我和童自荣各自的照片。这又把我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能上《大众电影》的普通人毕竟是凤毛麟角的呀!
后来我想方设法打听到上译厂的电话,与童自荣通过几次话。每当那个熟悉而华美的声音传入我的耳鼓时,我真得搞不清是和“佐罗”聊天?还是和“加里森中尉”说话 。。。 。。。
(三)相聚《艺术人生》
时光流入了二十一世纪,我接触了网络,结识了一些同样有着童自荣情结的网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配音网,给了喜欢配音艺术的网友一个宣泄情感的平台。因为配音网的努力,才有了《艺术人生》“童迷”们的欢聚。大家说10月26日是个不是节日的节日。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现场观众打出的一条横幅表达了广大“童迷”的共同心声。大家眼中的“佐罗”就是一个平和的长者,生性腼腆的他儒雅、淡定又和气,没有别人那样官样的开场白,没有对东道溢美感谢之语,只轻轻的一句:“请不要把我当成什么艺术家,我希望拉近我们的距离”。嗓音依旧华丽,只是多了几丝颤音。这是一个执着的艺术家,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谈技巧的把握,谈创作的艰辛,谈未来的希望。在谈到译制电影七八十年代辉煌的时候,言语间透着无限的感慨;而在谈到自己目前境遇的时候,他却欲言又止,似乎有恻隐难解,多么善良的老人啊!在谈到译制片的未来的时候,他又显得异常地清醒:在一个大众化娱乐的多元时代,电影已经不可能一统天下,译制片不可能再造曾经的辉煌。。。 。。。在观众与嘉宾互动时,我和小茜作为“有故事”的观众简短讲述了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展示了那封“佐罗”的亲笔信,并代表配音网向童自荣送上祝福,同时表示想和大师握握手。“光握手不行吧?”狡猾的朱军调侃到,于是我们走上前台深情地拥抱了“佐罗”。
节目录制完毕已深夜12点多了,没完没了的签名、合影使童自荣略显疲惫,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答应了和配音网的网友们小聚一番的请求。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走在“佐罗”的身边,夜风袭来,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冷,也没有丝毫的困意。童自荣是回民,我们选择了永和豆浆店作为聊天的场所。“佐罗”点了一碗鸡丝面,大家也都分别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边吃边聊起来。那个氛围、那种心情,真是好得不得了。我喝着香热的豆浆,感受着这一份幸福。能和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么真实的聊天,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他真得是一个好人,善良、内敛而不张扬,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安于平静的生活,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配音艺术,纯粹想在语言艺术上不断有所建树。或许,“不争”、“不求”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君子的美德,那是良好的教养使然。但我猜想,近些年他一定困惑于这个时代和他精神世界的冲突里。一个一夜走红的小明星转眼可以拥有汽车洋房,可他却连手机这样的“必需品”都没有。他固守着一份清贫,追求着他的纯艺术。他真得与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了。这是不是“佐罗”的悲哀呢?
“现在配音事业那么不景气,观众还牵挂着我,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应当知足,一个人能从事一项他最感兴趣的工作,又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还有人牵挂你、同情你、期待你,这样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岁月的流转安排59岁的“老佐罗”在这个落寞和孤独的季节退出舞台,对于观众是一种失落,对于童自荣我想应该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一个人可以渐渐地老去,而他创造的真正艺术,却会永葆常青。
当灯光再次亮起时,主持人朱军起身向全场观众介绍主人公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先生。身着橘红色西装的童自荣显得年轻,但是神情的肃穆和面对观众的稍显腼腆又给人一些沧桑的感动。59岁的年龄包裹着沧桑,却不能掩盖他面容的俊朗依旧,猜测年轻时一定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童迷”们热烈的掌声中,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努力克制着自己,向大家点头致意。
(一)就这样被这个声音征服
记得小时侯看外国电影的时候,总也弄不明白配音是怎么回事,银幕上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为什么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后来我终于搞清了这其中的奥妙,并且疯狂地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迷上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的声音!
配音演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幕后英雄。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的译制片走入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片辉煌,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不胫而走。那些曾经让我们疯狂不止的译制片是开放的最鲜明、最具像的符号和标志。金发碧眼、华贵的服饰、浪漫的爱情、疯狂的追捕等等,最初懵懂未觉的我们通过这些影片接触了另一些地域的生存方式和另一类人群的故事。于是,如上的种种画面成了我们所有的关于“外国”的记忆,而我们的偶像也在和平年代自然地从现实英雄转移到了银幕英雄。那时的译制厂只有两个,北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南有上海电影译制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风格,喜欢看他们译的进口片,因为他们的配音“洋味儿”更浓一些。上译厂有许多著名的配音演员,像邱岳峰、乔榛、毕克、童自荣、李梓、刘广宁、丁建华等等腕级人物,每个人都有一套令人折服的配音风格,大师们用极具魔力的声音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而他们当中,我最喜欢童自荣的声音。这个拥有上海滩最为华美、最有磁性嗓音的男子以其精湛的配音技巧赋予“佐罗”、“加里森中尉”等许多银幕形象生动的声音魅力。看电影的时候,我对声音的敏感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只要银幕上的老外一张嘴,立刻能分辨出是哪一位演员配的,尤其是童自荣,哪怕是轻轻地一声咳嗽,也知道是他“出场”了。童自荣先后为电影《佐罗》、《黑郁金香》、《苔丝》、《国家利益》、《啊,野麦岭》、《茜茜公主》、《水晶鞋与玫瑰花》、《铁面人》、《沉默的心》、《绝唱》以及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数不胜数的外国影视剧配音,享有“配音王子”的美誉。法国影片《佐罗》是经典中的经典,是童自荣的代表作。他用他华美的声音满足了人们压抑已久的对高贵、浪漫、传奇、理想的想像,他的声音就像阿兰·德龙英俊的面容一样成为迷人的经典,他的魅力和阿兰·德隆一样历久而弥新——或许在很多影迷心中,这两个人是二位一体的。25年前,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银幕上的蒙面侠客佐罗,那英俊飘逸的影像和激扬悦耳的话音的双重震慑,让人无法不为之倾倒。很久以后,我还是没弄明白:阿兰·德隆和童自荣究竟是谁沾染对方的荣耀更多一点?是庄生晓梦迷蝴蝶,还是蝴蝶晓梦迷庄生?
(二)千万里我追寻着这个声音
83年的夏天,我的“童迷”朋友小茜去上海出差。机会难得呀!我再三嘱咐她千万别忘了到上译厂找童自荣签个名。一到上海,小茜就直奔上译厂。可任凭她磨破嘴皮子,忠于职守的门卫就是不让进,并说童自荣同志工作很忙,不能随便给人签名。小茜失望而归,我失望至极!事后,我不甘心地又开始给童自荣写信,把好友千里迢迢拜见不成失望而归的事说给他听。我说我们都是他的崇拜者,非常钦佩他的配音技艺,非常喜欢他的声音。信寄出以后,我曾一度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怀疑:童自荣那样一位有名气的“大腕”,能睬我们吗?在我惴惴不安的期待中,“奇迹”发生了,童自荣来信啦!想象一下吧,当时的我是怎样一种心情。童自荣非常谦虚,他在信中说:“观众们对我的期望值过高,而我自己做出的成绩却太少太少,简直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十分理想、完美的作品。这当然不是说我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每配一个主要角色,我都要绞尽脑汁,费很大的气力,但结果总不如人愿,这常常使我很气馁。我太无能了,我经常这样叹道。为了缩小和有经验的老演员之间的差距,我还得付出怎样的努力啊!你们能想象和体会吗?。。。 。。。”多么内敛的一个人啊!我深深地被他谦谦君子的风度和善良的品德所折服。他还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总要有一技之长。这封如今已经微微泛黄的“名人来信”被我如获至宝地珍藏着。二十年来,我不知多少次拿出来向人“炫耀”。
98年的秋天,我投稿于《大众电影》的“影迷直通车”,讲述我的“童迷”情结。《大众电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的“追星”故事,同时配发了我和童自荣各自的照片。这又把我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能上《大众电影》的普通人毕竟是凤毛麟角的呀!
后来我想方设法打听到上译厂的电话,与童自荣通过几次话。每当那个熟悉而华美的声音传入我的耳鼓时,我真得搞不清是和“佐罗”聊天?还是和“加里森中尉”说话 。。。 。。。
(三)相聚《艺术人生》
时光流入了二十一世纪,我接触了网络,结识了一些同样有着童自荣情结的网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配音网,给了喜欢配音艺术的网友一个宣泄情感的平台。因为配音网的努力,才有了《艺术人生》“童迷”们的欢聚。大家说10月26日是个不是节日的节日。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现场观众打出的一条横幅表达了广大“童迷”的共同心声。大家眼中的“佐罗”就是一个平和的长者,生性腼腆的他儒雅、淡定又和气,没有别人那样官样的开场白,没有对东道溢美感谢之语,只轻轻的一句:“请不要把我当成什么艺术家,我希望拉近我们的距离”。嗓音依旧华丽,只是多了几丝颤音。这是一个执着的艺术家,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谈技巧的把握,谈创作的艰辛,谈未来的希望。在谈到译制电影七八十年代辉煌的时候,言语间透着无限的感慨;而在谈到自己目前境遇的时候,他却欲言又止,似乎有恻隐难解,多么善良的老人啊!在谈到译制片的未来的时候,他又显得异常地清醒:在一个大众化娱乐的多元时代,电影已经不可能一统天下,译制片不可能再造曾经的辉煌。。。 。。。在观众与嘉宾互动时,我和小茜作为“有故事”的观众简短讲述了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展示了那封“佐罗”的亲笔信,并代表配音网向童自荣送上祝福,同时表示想和大师握握手。“光握手不行吧?”狡猾的朱军调侃到,于是我们走上前台深情地拥抱了“佐罗”。
节目录制完毕已深夜12点多了,没完没了的签名、合影使童自荣略显疲惫,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答应了和配音网的网友们小聚一番的请求。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走在“佐罗”的身边,夜风袭来,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冷,也没有丝毫的困意。童自荣是回民,我们选择了永和豆浆店作为聊天的场所。“佐罗”点了一碗鸡丝面,大家也都分别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边吃边聊起来。那个氛围、那种心情,真是好得不得了。我喝着香热的豆浆,感受着这一份幸福。能和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么真实的聊天,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他真得是一个好人,善良、内敛而不张扬,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安于平静的生活,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配音艺术,纯粹想在语言艺术上不断有所建树。或许,“不争”、“不求”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君子的美德,那是良好的教养使然。但我猜想,近些年他一定困惑于这个时代和他精神世界的冲突里。一个一夜走红的小明星转眼可以拥有汽车洋房,可他却连手机这样的“必需品”都没有。他固守着一份清贫,追求着他的纯艺术。他真得与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了。这是不是“佐罗”的悲哀呢?
“现在配音事业那么不景气,观众还牵挂着我,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应当知足,一个人能从事一项他最感兴趣的工作,又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还有人牵挂你、同情你、期待你,这样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岁月的流转安排59岁的“老佐罗”在这个落寞和孤独的季节退出舞台,对于观众是一种失落,对于童自荣我想应该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一个人可以渐渐地老去,而他创造的真正艺术,却会永葆常青。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